教育孩子,你卻輸在了話多
導讀
俗話說:言多必失。
池田大作如是說:沒必要對孩子歇斯底里地發脾氣,也沒有必要嘮叨個不停。早晨起來要洗臉刷牙,外出歸來要洗手,弄亂的東西要放回原處等等,只要有機會就自然地教導孩子,這樣不就行了嗎?
本來三秒鐘可以講完的話,就不要浪費三分鐘。講太多反而讓孩子懵逼了,理解能力有限,多最后抓不住媽媽要講的重點,更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,該怎么做。
01
朋友最近很郁悶,原本活蹦亂跳、快言快語的孩子,一下子變得沉默了許多。她一邊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;一邊急著提醒孩子要吃早餐,要自己刷牙洗臉,要早起,要做好寶寶······
自打有孩子以后,朋友又是買書,又是關注公眾號。凡是網上出現過的育兒方法,育兒理論,都會抽時間學習一遍。然后取其精華,逐步制定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。
寶寶如她所愿的,長到了四歲。
雖在養育途中吃了不少苦,遭了不少白眼,但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學會獨立吃飯、睡覺、刷牙、洗臉、上廁所·····
心里倒是滿意得不得了。
孩子上學,她自己開始學習時間管理,隨便著手培養孩子的專注力。
但這幾天,她難過得不想說話,焦慮得茶不思、飯不香。究其原因就是孩子不愛和她說話了。
昨天和我說起孩子的事,先是焦慮,后是氣憤,最后是泄氣的氣球——萎靡不振。
前段時間,對于陪孩子寫作業一事,在朋友圈傳得沸沸揚揚。為了避免自己成為一個實打實的“吼媽”,決定著手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和時間管理。
這些想法是對的,做法看上去也是對的,出發點就是為他好。好話說盡,他不但不聽,還懟你,甚至無視你。
02
朋友的完美計劃如下:
某一天晚上,她給孩子講完繪本,就和孩子協商時間安排,把孩子引入自己的計劃當中。
上午:什么時間起床,什么時間吃飯,洗臉刷牙用幾分鐘,什么時間上學;
下午:幾點必須回到家,什么時間繪畫,什么時間講繪本,什么時間必須上床睡覺。
協商的時候,孩子興高采烈、迫不及待,這也提升了自己信心和動力。
誰知道孩子的表現是這樣的——起床就晚了半個小時,后面的程序完全打亂,她暗示自己要給孩子適應時間。過了好幾天,泄氣的發現孩子完全不把這事當一回事。
倒是她,對孩子的話越來越多,提醒這,提醒那,心急的時候,嘴巴無意識地溜出幾句威脅的話。
最讓她郁悶、心累、苦惱的是,之前十幾分鐘就能完成的事,現在拖拖拉拉要半過多小時。無數次忍住、壓制著自己的小宇宙不爆發。
實行計劃后,孩子本可以勝任的畫畫和搭積木也變得艱難起來。
目前狀況是:每讓孩子做一件事,她都得提醒好幾次。
一件事提醒幾次,拖幾次;另一件事提醒幾次,拖幾次,效率沒有提高,還嚴重影響入睡時間,進而影響起床時間。
她說:我真的要崩潰了。每天都是我在他背后說說說,他一個字都聽不進去。
03
心理學有一個,特有意思的現象叫“超限效應”。
什么意思呢?就是刺激過強或是作用時間過久,而引起逆反的心理現象。
這現象有一個名人典故——
話說馬克·吐溫去聽一場牧師的演講。
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,打算捐款;
10分鐘后,牧師還沒講完,他不耐煩了,決定只捐些零錢;
又過了10分鐘,牧師還沒有講完,他決定不捐了。
在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,過于氣憤的馬克·吐溫不僅分文未捐,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。
對于孩子,言傳大于身教,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。即便是要說,也得三思而后“言”。不能逞一時之快、信口開河。
看見孩子的表象,也不能急于下結論。即便你看到的,也不一定就是事實。孩子有孩子的想法,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是閉嘴觀察。
很多育兒專家要解決實際的育兒問題,都不是靠說解決的。
他們一般就是觀察,看孩子玩游戲,或是讓孩子說感受。
對于養育孩子,媽媽最容易掉進的泥坑是:說話冗長而沒有中心,沒有終點,常常是由孩子說到隔壁,由隔壁說到同學,有些話還反反復復。
孩子和話多的媽媽交流,最可怕的想法不是不聽,而是逃跑。
話多的媽媽必須調整以下情況:
一、自我為中心
有一部分媽媽,平時都很尊重孩子,但孩子一出現逆反,就會爆發控制欲,和孩子進行權力之爭。
不難發現,媽媽話越多,這種濃重的自我觀念就越強,要說服孩子的想法就越堅定。
最后演變為,為了滿足自己的想法和預期,強烈要求孩子做出讓步,忽略孩子感受。
比如:孩子不愿穿衣服,剛開始媽媽能做到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說,當媽媽越說越多的時候,情緒也會跟著說話的頻臨產生變化。
如果媽媽在孩子的反抗期,選擇不說話,并能觀察孩子幾分鐘,或許會有更好的突破口。
04
二、忽略方式方法
必須清楚一個事實,話多不是口才好,而是邏輯混亂,思維混亂。要表達的、想表達和最終表達出來的不在統一頻道上。
因為邏輯條理不清,張冠李戴,很容易把孩子帶偏。
比如:想讓孩子去看書,直接叫孩子去看書,吼孩子去看書,由看書的好處說到別人家的孩子。最終結果往往是,你越說孩子越不想看。
有媽媽在這方面做得很好,孩子不愿看書,先讓孩子去整理書,然孩子有和書接觸的機會。如果孩子已養成讀書習慣,整理到自己喜愛的書,就會靜靜的看起來。
三、跨越界限
對于界限,武志紅老師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:守不住自己界限的人,就像是殖民地。而別人在你的地盤里做著主人,是你的宗主國。
親子間,媽媽很容易跨越界限。而孩子發現這種情況,就需要趕走宗主國,維護自己的地盤。
這里的掠奪一般是語言引起行為,比如孩子吃飯慢,媽媽埋怨幾句就開始喂。
孩子是無時無刻不在成長,媽媽管住自己的嘴巴,手腳,孩子才能人盡其才。
和孩子建立界限,剛開始從小事放手;不含敵意的堅持自己的態度;尊重事實的本身,控制情緒的蔓延。
四、做不到換位思考
以前看過一篇哲學故事——盲人打燈籠。
有人邀請了盲人朋友吃飯,吃得很晚。
盲人說:“很晚了我要回去了”。
主人就給他點了一個燈籠。他很生氣地說:"我本來就看不見,你還給我一個燈籠,這不是嘲笑我嗎?"
主人說:“因為我在乎你才給你點個燈籠。你看不見,別人看得見,這樣你走在黑夜里就不怕別人撞到你了。”
理解不同,結果就不一樣,用不同角度看,就會有不同的見解。
養育孩子,不能只看表象,理解孩子的感受并給與幫助,才能更好的和孩子在一起。
話給孩子帶去的是安慰、鼓勵、認同,那就可以多說;如果是抱怨、埋怨、指責,最好保持沉默。
薩迪說:話不像話最好不說,話不投機最好沉默。孩子是父母的鏡子,孩子不夠好,反省自己的語言就知道!
推薦閱讀
-
金芒果教育|不能容忍孩子不優秀是個什么心態
2025-10-20 17:28:50?612 次
-
金芒果教育|你對孩子的不耐煩,藏著自己的能量缺口
2025-10-13 14:57:14?613 次
-
金芒果教育|不是培養孩子聽話,而是培養強者思維
2025-09-30 15:17:37?636 次
-
金芒果教育|讓孩子從逼著學到主動學:最好的教育,是喚醒他們的內驅力
2025-09-12 16:48:35?636 次
